「燃燒的女孩」凱妮絲艾佛丁 在第七十五屆飢餓遊戲的大旬祭上被第十三區反抗軍救走,比德卻不幸落入都城手裡。凱妮絲被帶到傳說中已成廢墟的第13區,在反抗軍領袖-奧瑪柯茵總統和戰友支持下,銜命成為革命的象徵,領導施惠國各區叛變,對抗專制又腐敗的都城,同時也心繫比德安危,傾力籌劃營救行動。隨著這場決定施惠國命運的戰爭愈演愈烈,凱妮絲也漸漸察覺,遊戲根本從未結束,她必須先確定該信任誰,以免危及所愛的一切當今票房最火熱的青少年小說改編電影《飢餓遊戲》系列最後大結局的上部終於在全球粉絲一年一度的引頸期盼下磅礡問世,前作《飢餓遊戲2 : 星火燎原》得到了各界的如潮好評,不僅稱職的完成系列中段承先啟後的重要使命,戲劇張力與出色俐落的故事剪裁也更甚首集,同時兼具高度的娛樂價值和激盪人心的強勁渲染,為系列作的人氣拉抬到最高峰。有《星火燎原》珠玉在前,被拆成上下集的《飢餓遊戲3 : 自由幻夢》能否精準的控制好敘事節奏,超越前作,將會是法蘭西斯勞倫斯導演被眾人放大檢視的關鍵考驗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一開始,天真爛漫的小學生梅森,出身單親家庭,遭遇了各式各樣的意外,單親媽媽奧莉薇亞全心全意照顧他,但生活過得水深火熱,身負經濟重擔,於是決定帶著他和姐姐莎曼珊搬到休士頓,重拾學業,到大學進修,取得碩士學位,以求未來能獲得更高收入的工作職業。因為他們長期不見人影的父親大梅森,總算從阿拉斯加回來,重新加入他們的家庭生活,生活就此風波不斷。梅森面對父母、女孩、老師、老闆、風險、夢想、熱情等過客,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2002年 ~ 2013年,橫跨長達十二年的拍攝歷程,紀錄主人翁梅森從6歲到18歲,從男孩蛻變少年的成長時光。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絕對的敘事電影,《愛在三部曲》大導演理察林克雷特以「時間的流逝」的主要元素,前所未見的製作,匠心獨運的野心,一步一步筆記著最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一路走來楷同老戰友伊森霍克、派翠西亞艾奎特、艾拉柯川等人全程投入這項龐大的計劃,與演員和拍攝團隊每年約定相聚個幾周,協力打造這趟歷時十二年的青春紀事,理察林克雷特甚至也讓女兒羅蕾萊林克雷特參與其中,從小演到大,《年少時代》亦也是導演自己孩子的成長日記。

理察林克雷特在《愛在三部曲》聊了十八年的愛情,在破曉之前,在日落之前,在午夜之時,跟著傑西和席琳在維也納、巴黎、希臘走走停停聊文學、聊音樂、大談人生觀。林克雷特一向特愛用時間說故事,醞釀出簡約主義的生活況味,訴說他的人生哲學,這十二年來的藝術計畫,林克雷特選擇讓時間帶著故事走,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演員的身心變化及其它無法預料的可能變數,沒有預設太明細的劇本,一路邊寫邊拍邊剪,慢慢堆砌,執到殺青的那一刻,才能看見電影的完整形體。

這十二年來的年少時代,記錄不只是一位少年的青春,更是遠大於此的人生,期間發生的社會時事、國際政經、流行文化圈文化的流動,也盡收於林克雷特的鏡頭之下。《年少時代》同時也像是個時光機器,當觀眾正在觀賞電影時,就像打開了一個時空膠囊,裡頭充滿著許多讓人懷念的物件及時事;兒時的梅森風靡鳥山明的七龍珠,幾年後沉迷把玩Gameboy,對頻果的麥金塔愛不釋手;參加《哈利波特 : 混血王子的背叛》新書發行派對,《暮光之城》系列風潮開始竄起,女神卡卡爆紅,伊森霍克聊起伊拉克戰爭,帶著兒子在總統大選期間到處插歐巴馬的立牌;十二年美國文化變遷的精華,全濃縮在這短短165分鐘裡,帶領我們游歷這幾年的大事件回顧。  

時間才是整部片的主角,一同見證時間的殘酷,時間的鑿痕,將永遠烙印在心中。很多人事物我們無法一一道別,甚至被迫道別。梅森從小歷經媽媽三次改嫁,不斷搬家,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因母親決定搬到休士頓,他來不及跟老家的玩伴道別,之後因第一任丈夫情緒不穩的暴力相待,媽媽二度離婚後再也沒有繼兄繼姊的消息,而爸爸的送車承諾遭遺忘,梅森也只能將這曾經的期待給釋懷。許多人生中的過客,有些仍舊保持聯繫  有些則從此毫無音訊,連珍重再見的機會也無法擁有,我們只能學習放下,迎接新的事物沖淡這份遺憾。

片中伊森霍克曾送給了梅森一份生日禮物,這份禮物別具意義,讓我相當有感觸,伊森霍克知道兒子喜歡披頭四,於是便將他們四人各自單飛解散後最棒的經典獨唱歌曲細心編排,全部蒐集成一張合輯,並稱之為the beatles black album,伊森霍克說,當你把它們放在一起聽,它們就會開始互相提升,你會發現,這就是披頭四 ! 接著伊森更說了一句頗有意思的台詞 :「你有保羅帶你上派對,喬治跟你談上帝,而約翰則會說,不,這是關於愛與痛,而林格則會說,我們何不乾脆珍惜我們當下所擁有的。」梅森說他永遠只愛保羅麥卡尼,伊森則回,沒有最喜歡的披頭四,只有將他們四人的音樂相互平衡,拼在一塊才能組成一支史上真他媽最棒的搖滾樂隊。這張專輯,是身為父親的人生心得指南,伊森將其傳承,期望兒子對人生能有所正確的體悟,教導孩子去體會,去感受。人生沒有最喜歡的保羅麥卡尼,只有當beatles 四位一體,一切才是最完整的 !  

《年少時代》聚焦於人生中最日常的細節和精隨,給人的氛圍,依舊是理察林克雷特所秉持的自然主義,一如既往的寫實清新。時間跨度如此巨大,得面對諸多不可掌握的變調,而林克雷特仍能將電影的形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且不落入任何傳統劇情的窠臼,著實不凡。這是一場豪賭,亦是一場體驗性的動人史詩,導演幾乎把這部電影的一切全交給未來來定奪,毫無疑問地,是非常具宏觀視野且有膽量的藝術創作,從樸實中看見偉大,從偉大中看見樸實,格局之大,卻盡顯親切而謙虛。

《年少時代》講的東西再簡單不過,但卻是如此的真實且令人難以忘懷,絕對足以在影史上立下極高成就的里程碑,柏林影展再次眷顧理察林克雷特,頒發銀熊獎及其他兩座獎項實至名歸。林克雷特招牌的大量對白,淬煉出人生在世的滿滿無奈、憂愁、和歡愉,「是我們掌握了片刻,還是片刻掌握了我們 ?」永恆便是此刻。《年少時代》聰明的說故事步調,絲毫不感漫長和乏味,就像片中當梅森準備要離家讀大學,媽媽卻突然感到一切都進展的好快一樣,日子一波接一波,不甘歲月年華就這樣過了一大半,時間飛逝般的從容度過。當時光匆匆流去,你也只能怨嘆 :「I just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ore. 」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女友遭到殺害而被莫名控訴為兇手的男子伊格,因對於人性與冷漠社會徹底失望,終日沉溺於酒精和希望能找出真兇的痛苦之中。某天早上因熾烈頭痛驚醒後,竟發現頭上長出一對羊角,而且還擁有了讓他人吐露內心醜陋祕密的魔鬼力量!這個詭異奇幻的變化,似乎正與女友遭謀殺的真相息息相關…  伊格為了復仇從「撒旦的化身」成為了「墮落的天使」;為了找出兇手,他不惜與魔鬼交涉,見識到了人類的惡,與人心最醜陋不堪的一面,到了最後,即使終將被惡魔吞噬,他也在所不惜,一切都只因為他希望能找出殺害深愛女友的真兇。 ⋯⋯

《魔角》改編自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之子喬希爾同名小說,全片充滿聖經的隱喻,降臨在主角身上的魔咒,讓所有與之接觸的人們無不吐出真言,打破超我的道德,引出內在最真實的慾望本我。《魔山》《3D食人魚》導演亞歷山大阿甲為本片注入個人標誌性的B級恐怖,並與超現實主義大師大衛林區導演的御用攝影師共同營造片中的邪典氛圍,而從霍格華茲學院畢業後便不斷拓展戲路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在《魔角》中也能看到他演技的驚人蛻變。

熟悉聖經的人相信一眼就認出,男主角「伊格 」一名,其實是取自第二世紀初時安提阿的基督教會領袖之一的伊格那修斯(Ignatius),意指「內心懷有神的人」或「為神所生的人」,是位極具代表性的殉道士。作者喬希爾意圖藉由這樣忠心的虔誠基督徒,並用更赤裸裸的反諷手法  重新解構「接近基督」的意念。因愛人梅林的死,使伊格迷失了自己,毀了聖母的雕像,同時精神上也背棄了基督,上帝於是給伊格一個重新被基督接納的機會 - 那對魔角,這不是詛咒,亦不是懲罰,而是一項引領伊格走出傷痛的恩賜與考驗。  

「沒有人生於邪惡,惡魔本身是一位墮落天使。」魔角讓伊格擁有使人向他吐納心聲的能力,做出平常不敢做的事,說出平常不敢說的OS,就連內心深層最醜陋、最私密的秘密都會不自覺心直口快的脫口而出,完全將潛意識中的本我惡魔將其釋放,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慾望,只遵從本能性的衝動去盡可能的滿足,而平時的本我則受超我的約制,從現今的世道觀點來看,本我常被定義為邪惡,且通常是隱身在超我的背後,而《魔角》卻讓每個人的本我一一現形;謊言、謾罵、外遇、拳腳相向、心中的斷背山、慾火焚身的性飢渴、謀殺的衝動、不倫的性幻想、對兒子的徹底失望、一嘗當眾露屌的快感等各種壓抑於心中的病態行徑皆獲得了宣洩,這些所謂的非常規行為普遍被視為惡,但那只不過是最真實的本性,沒有人生於邪惡,但我們生於本我。

「人們常說該做對的事情,但有時沒有所謂對的事,只好選擇自己能承受的罪惡。」伊格最後選擇了魔角,接受罪惡,也接受了復仇,成為一位墮落天使;「讓一切都來吧!烈火呀,十字架呀,與野獸搏鬥呀,以及粉身碎骨,撕肉斷肢,血肉模糊,全身縻糜爛,與魔鬼的殘酷暴行都臨到我吧。我只要得著耶穌基督。」-《致羅馬人書》第5章 -  伊格與伊格那修斯同樣承受了死亡,伊格得到救贖,伊格那修斯「得道」基督。「有時候,你在地獄穿行,逃出生天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向地獄之火。」伊格穿越人世的病態,最終拆下十字架,迎接復仇,逃出了地獄。片頭與片尾同的段落,揭露這是場來自天堂的倒敘,在天堂時,梅林問 :「Are you horny ?」( 這裡horny 除了是指性衝動,也是對應片名 Horns 的原意,雙關語 ),伊格 :「Mm, I'm  getting warmer. 」獲得洗滌之後,重回基督懷抱,一切,正逐漸回暖。      

亞歷山大阿甲導演重現書中大量撒旦與基督的意象,聖經的寓意及象徵性的諷刺,搭配亞歷山大血腥的邪典風別具一番風味。喬希爾有一點跟他老爸很像,那就是他們刻劃書中角色童年時期的筆觸幾乎如出一轍,少年之間的友誼和情感都有一種壓抑驚恐的氛圍和世故感,片中四位主角的兒時玩伴的關係便讓我不斷想起史蒂芬金的《捕夢網》《Stand by Me》等經典作品中對童年的描繪,而喬希爾竟也繼承了同樣的創作風格,果然真是對父子。   

《魔角》是部宗教意味相當濃厚的電影,主題明明很嚴肅,一連串限制級的病態梗卻讓整部片幾乎成了黑色喜劇,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表現得很棒,近年來急欲跳脫《哈利波特》框架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每場戲都放得很開,惡魔的邪氣、心痛的頹廢,一幕幕都是跟以前很不一樣的丹尼爾。很多論點亞歷山大阿甲沒有更深入去著墨,再把《魔角》的層次拉得更高,最後只是成就了一部「概念還不錯,拍得很普通 」的電影,然後IMDb將《魔角》標為奇幻、恐怖、劇情,這讓我很意外,因為他們竟然露標了喜劇XDD...... 





想看我的更多影評,歡迎到我剛成立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喔: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rk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Jo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